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关于举办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系列学术讲座(第77-80期)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12-06 作者: 点击:[]

全校师生:

为进一步增进校内外学术交流,拓展校内师生学术研究视野,促进学校科研创新氛围,我院定于2022年12月10-11日在线举办第77-80期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系列学术讲座,欢迎届时参加交流。

77

主讲题目

主讲嘉宾

讲座时间

入会方式

1.黑洞辐射的自发机制

曾定方教授

(北京工业大学)

12月10日9:00-12:00

腾讯会议

4230843643

2.漫谈对拉机

刘翔教授

(兰州大学)

3.银河系内羟基脉泽的观测与研究

乔海花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78

4.双锥对撞点火中的量子简并动理学物理

吴栋副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12月10日14:00-17:00

腾讯会议

914712995

5.黑洞X射线双星的计时和光谱特性

游贝副教授

(武汉大学)

6.活动星系核的连续反响映射

郭恒潇副研究员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

79

7.神秘的宇宙—光明与黑暗

王雯宇研究员

(北京工业大学)

12月11日9:00-12:00

腾讯会议

4230843643

8.最大暖黑洞:一种新的极端黑洞

王永强副教授

(兰州大学)

9.利用空间引力波探测器对宇宙弦随机引力波背景的限制

李瑾教授

(重庆大学)

80

10.波导QED中的单光子传输

孙雪健副教授

(周口师范学院)

12月11日14:00-18:00

腾讯会议

8450023941

11.从布朗运动淡到生物大分子的有序运动

徐会娟副教授

(河南工程学院)

12.微纳光学系统的手性量子光学

刘文晓副教授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13.非厄米物理学基本理论和前沿进展

寇谡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主办单位: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 高原科学与可持发展研究院

承办单位:高科院高原天文及理论物理研究团队

1.曾定方,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3-)2007年3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并加入北京工业大学理论物理系。研究兴趣涉及但并不局限于黑洞物理学、规范引力对偶性、宇宙学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

2. 刘翔,兰州大学教授、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强子物理研究。 2000-2006年就读于南开大学理论物理专业,先后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其博士学位论文被教育部和国务院学术委员会评选为2008 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之一。2006-2008年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获高能物理学会第四届晨光杯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随后受葡萄牙科学技术基金会(FCT)资助在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University of Coimbra)从事粒子物理研究。目前,他已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评论D》(Physical Review D)、《物理快报B》(Physics Letters B)、《欧洲物理杂志C》(European Physics Journal C)等物理学术刊物上发表了280多篇研究论文,其中发表于美国物理学会物理评论(Physical Review)系列的论文有170多篇,并受邀为《Physics Reports》撰写长篇综述。其研究成果被引用一万多次,对世界各大高能物理实验中的强子物理研究起到了很好的理论指导作用。他是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并以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他注重教学与科研相长,主讲的《粒子物理》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他重视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其研究团队斩获了兰州大学首届研究生“十佳导学团队”,获得了“2021年度甘肃省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其培养的博士研究生中先后有四人获甘肃省优秀博士论文,在其研究组奋斗过的青年才俊中,既有活跃在国内外知名高校的青年才俊,也有立志服务祖国西部的学术骨干。

3.乔海花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和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双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射电天文中天体脉泽观测研究工作。曾担任天马望远镜特聘青年研究员,西部之光青年学者(B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已经以一作以及合作者身份在ApJS、ApJ、MNRA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8篇,在银河系内羟基脉泽的观测和研究工作上具有重要的贡献。2021年出版一本译著《仰望星空》。

4.吴栋,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阳阳青年学者。2015年,于北京大学获得等离子体物理博士学位,2015年-2021年曾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和浙江大学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以及特聘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为惯性约束聚变以及高能量密度物理,尤其擅长宏观尺度稠密等离子体的动理学理论建模和数值模拟。开发完成了国际上首套宏观尺度量子简并等离子体动理学数值模拟程序LAPINS,在强激光强流带电粒子与稠密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以及惯性约束聚变中的量子简并等离子体的动理学研究方面取得创新和突破,形成了研究特色。在国际主流学术刊物发表一作或通讯作者论文超过30篇,获得首届国防基础科研核科学挑战专题高能量密度物理领域科学挑战英才称号,提出的包含等离子体屏蔽效应的韧致辐射模拟方法被英国华威大学EPOCH程序采用,获得的高马赫数量子简并等离子体对撞研究成果被应用到双锥对撞点火基准靶设计中。

5.游贝,武汉大学物理与科学技术学院天文系副教授。2014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博士学位。2014-2017年,在波兰哥白尼天体物理中心(Nicolaus Copernicus Astronomical Centre)开展博士后研究。2017年入职武汉大学。曾主持国自然青年、面上基金。主要研究领域为活动星系核与黑洞X射线双星中的吸积盘-冕物理过程,以及黑洞自旋的测量2021年,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发表了科研成果:通过分析中国第一颗空间X射线卫星(慧眼卫星)的观测数据,发现了黑洞双星中逃离黑洞强引力场向外高速运动的等离子体流,并且首次描绘了等离子体流逃离黑洞引力场的速度演化,对于理解黑洞物理和相对论效应意义重大。该成果获评2021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成果之一、入选科技部十三五科技成就展

6.郭恒潇,上海天文台副研究员。201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博士学位。2015年-2022年先后在中国科技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海湾分校、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进行学术访问和开展博士后研究。2022年入职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活动星系核光变、中等质量黑洞、反响映射、超大质量黑洞双星、变脸活动星系核以及潮汐瓦解事件。

7.王雯宇,北京工业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理论物理学科责任教授。先后主讲大学物理、理论力学和量子力学的本科教学和高等量子力学、量子场论超对称理论等研究生课程。从事高能粒子物理研究,研究方向为超出标准模型新物理,超对称粒子,暗物质唯象等。承担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面上基金等项目。迄今为止在国际理论物理专刊上发表论文近40余篇。出版学术译著一本。为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学者。参与组织2013年全国电动力学课程研讨会,2015年pQCD 学术会,2016年中国物理学会秋季会议,2019年北京工业大学纽结场论会议。

8.王永强,兰州大学物理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副教授。2002年和2005年先后获兰州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5年至2006年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员。2009年获浙江大学博士学位。2009-至今兰州大学工作。主要从事广义相对论理论和数值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兴趣为利用数值方法研究爱因斯坦方程的各类解及其全息对偶的应用。目前一共发表SCI学术论文50篇,被引用1000余次。

9.李瑾,重庆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天文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理论物理尤其是宇宙学、广义相对论与引力波的理论研究,以及引力波信号处理。曾在美国LIGO科学团队进行数据处理,在此期间申请人围绕黑洞ringdown模板波形进行了一系列的匹配滤波,并利用机器学习进行针对引力波信号和探测器噪声的处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以及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引力波专项子课题。

10.孙雪健,女,河南周口人,1991年生,周口师范学院副教授。2020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2018.11 -2019.11赴维也纳技术大学进行博士联合培养。研究领域为量子光学,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多篇SCI论文。

11.徐会娟,女,河南安阳人,河南工程学院副教授。2021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其间赴新加坡国立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博士联合培养。研究方向为分子马达的工作机制,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多篇SCI论文。

12.刘文晓,女,河南平顶山人,1992年生,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副教授。2020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2019.03-2019.09赴美国德州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进行博士联合培养,现为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在职博士后。研究领域为微纳系统中的量子光学效应。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多篇SCI论文,主持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

13.寇谡鹏,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获得南京大学学士学位;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1999年-2001年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做博士后。2001年入职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2004年11月至2005年10月,在杰出青年学者数学物理研修项目资助下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凝聚态理论研究组研修。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2010年获得第十三届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2021年获得第十七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寇谡鹏教授主要从事拓扑量子态、超导理论、冷原子系统等凝聚态物理方面研究,发表SCI学术论文100余篇。


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办公室

2022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