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关于举办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系列学术讲座(第71期)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12-01 作者: 点击:[]

全校师生:

为进一步增进校内外学术交流,拓展师生学术研究视野,促进学校科研创新氛围,我院定于2022年12月3日(星期六)在线举办第71期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系列学术讲座,欢迎届时参加交流。


讲座主题:藏语格助词的历史类型学

讲座时间:2022年12月3日(星期六)上午9:30

讲座形式:线上讲座(腾讯会议平台:576-460-447)

讲座主讲人:瞿霭堂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

讲座联系人:索南老师15210506048

主办单位: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承办单位:高科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团队

        必赢76net线路官网民族师范学院藏语言文学系

讲座摘要:

藏语语法体系中有一种结构助词,加在词和词组上作为标记表示词和词组之间的各种关系,是藏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特点。一千多年来这些结构助词保留至今。记录一千多年前藏语的藏文文法体系仿照印度语法学把这种结构助词称为“格”(ནམ་དབྱེ),把古代的藏语分为八个格:(ནམ་དབྱེ་བརྒྱད),即主格(ངོ་བོ་ཙམ་བརྗོད་པ)、业格(ལས་སུ་བྱ་བ)、具格(བྱེད་སྒྲ)、为格(དགོས་ཆེད)、从格(འབྱུང་ཁུང)、属格(འབྲེལ་སྒྲ)、依格(གནས་གཞི)、呼格(འབོད་སྒྲ)。呼格是加在句子起首的叹词、语气词、命令词等独立形式的虚词,与结构助词无关,也与“格”的语法意义无关,事实上只有七个“格”。语法学上的格范畴都是词本位的,汉藏语言的结构助词既可以加在词也可以加在词组上,属于词组本位,与词本位的格在形式和结构上不同,功能上也有差异,一般称为助词(瞿霭堂1995,1988)。为了与反映古代藏语面貌的藏文比较方便,我们称为格助词。本文使用现代语法学的理论和历史比较方法,通过古今藏语和现代藏语方言之间的比较,探讨这些格助词的性质、意义、功能、形式及其历史演变的轨迹和类型。

主讲专家简介:

瞿霭堂,男,祖籍江苏常熟,1934年生于上海,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1956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语文系藏语文专业。1956年开始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曾多次赴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地,调查和研究嘉戎语、阿里藏语、夏河藏语、夏尔巴藏语、迭布藏语、巴松藏语及藏语卫藏、安多和康方言。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兼任华中理工大学中国语言文字研究所研究员,与严学先生共同创办《语言研究》,兼任编辑部主任。曾参加1955年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普查,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和中国语言文字地图集藏语方言图绘制。1988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任语音实验室主任,兼任南开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以及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对比语言学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曾任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顾问、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理事、北京语言学会理事。1999年后担任《西藏自治区志西藏语言文字志》顾问并编纂。在藏族语言文字、汉藏语言和语言理论研究三个方面均有建树,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出版著作8部。